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235631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揭示案是有关于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的布局,及更进一步而言,是有关于可以缩小储存单元尺寸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布局。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当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用于数据储存时,需要供电给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为满足对便携式电子装置及高速计算的要求,需要将相当多个数据储存单元整合至单一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晶片中,也可能需要将习用晶体管替换为具有更小大小及更低功耗的垂直晶体管来降低其功耗。然而,在半导体工业中,将垂直晶体管整合至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晶片已显现挑战。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态样,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储存单元包括依序排列在第一方向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到第四源极扩散区域、第一通闸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形成)、第一上拉晶体管及第二上拉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形成)、第一下拉晶体管及第二下拉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三源极扩散区域形成)、第二通闸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四源极扩散区域形成),及第一通闸晶体管与第二通闸晶体管之间的中间区域,此中间区域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直线延伸及横穿整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中的每一者与中间区域隔开。

附图说明

本揭示案的态样最佳在阅读附图时根据下文的详细说明来进行理解。应注意,依据工业中的标准实务,多个特征并未按比例绘制。实际上,多个特征的尺寸可任意增大或缩小,以便使论述明晰。

图1是根据本揭示案的多个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示例性电路图;

图2a是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实施例的一示例性垂直晶体管的关键元素示意性透视图,及图2b是示例性垂直晶体管的示意性横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

图4是图3中图示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其中仅图示通道、源极扩散区域、栅极线,及漏极扩散区域;

图5是图3中图示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其中仅图示通道、源极扩散区域、栅极线、漏极扩散区域及互连区域;

图6是一放大图,此图示意地图示图3中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相邻通闸晶体管的关键组件;

图7a及图7b是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简化布局,其中仅图示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源极扩散区域;

图8a及图8b是根据本揭示案的其他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简化布局,这些简化布局基于对图6中图示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的修改;以及

图9图示根据本揭示案的一实施例用于制造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阵列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揭示内容提供众多不同的实施例或实例以用于实施本案提供的标的物的不同特征。下文中描述组件及排列的特定实例以简化本揭示案。这些组件及排列当然仅为实例,及不意欲进行限制。例如,在下文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之上的形成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以直接接触方式形成的实施例,及亦可包括其中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额外特征以使得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无法直接接触的实施例。此外,本揭示案在多个实例中可重复元件符号及/或字母。此重复用于实现简化与明晰的目的,及其自身并不规定所论述的多个实施例及/或配置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案中可使用诸如“下方(beneath)”、“以下(below)”、“下部(lower)”、“上方(above)”、“上部(upper)”等等的空间相对术语在以便于描述,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或更多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如附图中所图示。空间相对术语意欲包含在使用或操作中的装置除附图中绘示的定向以外的不同定向。设备可经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定向),及本案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同样可相应地进行解释。

尽管在本揭示案中,解释两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单元的电路图及布局,但应理解,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可包括排列在阵列中的两个以上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在此种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中,阵列同一行内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字线可彼此连接,阵列同一列内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位线可彼此连接,及同一行或同一列中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电源节点可彼此连接。

应理解,规定源极及漏极区域,及本揭示案中同一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区域仅用以彼此区分源极区域与漏极区域,及彼此区分源电极与漏电极。同一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区域可被分别视作漏极及源极区域,及同一晶体管的源电极及漏电极可被分别视作漏电极及源电极。换言之,源极及漏极区域可互换使用,及源电极及漏电极亦可在本揭示案中互换使用。

在本揭示案中,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区域由同一扩散区域形成及通过同一扩散区域彼此连接时,此同一扩散区域被视作源极(漏极)扩散区域。当两个或两个以上晶体管的栅电极由同一栅极层形成及通过同一栅极层而彼此连接时,此同一栅极层被视作栅极线。

在本揭示案中,源极扩散区域(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由此源极扩散区域形成)系指大量掺杂杂质(这些杂质在基板中的井的顶部部分中形成)的扩散区域,及由诸如浅沟隔离(shallowtrenchisolation;sti)的绝缘层围绕。浅沟隔离具有比源极扩散区域更深,但比其中形成源极扩散区域的井更浅的沟槽深度。相邻源极扩散区域通过插入其之间的浅沟隔离隔开。

图1是根据本揭示案的多个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示例性电路图。

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在图1的示例性电路图中图示。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彼此完全相同,及彼此直接相邻安置在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的同一行中。

如图1所示,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包括第一上拉晶体管pu1、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一通闸晶体管pg1。第一上拉晶体管pu1、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一通闸晶体管pg1的漏电极电气连接在第一数据储存节点nd254。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进一步包括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第二下拉晶体管pd2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第二下拉晶体管pd2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漏电极电气连接在第二数据储存节点nd25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拉晶体管pu2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的栅电极经由第一数据储存节点nd254电连接至第一下拉晶体管pd1、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一上拉晶体管pu1的漏电极。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的栅电极经由第二数据储存节点nd256电连接至第二下拉晶体管pd2、第二通闸晶体管pg2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的漏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的源电极连接至第一电源节点vdd1,而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的源电极连接至第二电源节点vss1。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电源节点vdd1电连接至由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电源电路(未图示)供应的正电压电位,及第二电源节点vss1电连接至接地。

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栅电极连接至字线wl。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源电极分别连接至第一位线bl1及第二位线bl2。

在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读取操作期间,当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例如由于经由字线wl而应用于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栅电极的读取信号而开启时,第一数据储存节点nd254及第二数据储存节点nd256中储存的互补数据经由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传输至第一位线bl1及第二位线bl2,这些位线分别连接至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的感测放大器(未图示)。在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写入操作期间,当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例如由于经由字线wl而应用于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栅电极的写入信号而开启时,被应用于第一数据线bl1及第二数据线bl2的互补数据经由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传输至第一数据储存节点nd254及第二数据储存节点nd256,并分别储存在第一数据储存节点nd254及第二数据储存节点nd256。

请参看图1,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包括第一上拉晶体管pu10、第一下拉晶体管pd10及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第一上拉晶体管pu10、第一下拉晶体管pd10及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的漏电极电气连接在第一数据储存节点nd354。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进一步包括第二上拉晶体管pu20、第二下拉晶体管pd20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0。第二上拉晶体管pu20、第二下拉晶体管pd20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0的漏电极电气连接在第二数据储存节点nd356。

第一上拉晶体管pu10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0的源电极连接至第三电源节点vdd2,此电源节点vdd2可与第一电源节点vdd1连接至同一电压电位,而第一下拉晶体管pu10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u20的源电极连接至第四电源节点vss2,此电源节点vss2可与第二电源节点vss1连接至同一电压电位。

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0的栅电极连接至字线wl。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0的源电极分别连接至第三位线bl3及第四位线bl4。

将省略与上述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彼等特征重合的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其他特征的描述,以避免重复。

图2a是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实施例的一示例性垂直晶体管的一些元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及图2b是示例性垂直晶体管的示意性横剖面图。配置为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的示例性垂直晶体管可用于图1中图示的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

请参看图2a及图2b,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包括源极区域110及漏极区域120及插入其间的通道115。源极区域110、通道115及漏极区域120可通过将源极区域110、通道115及漏极区域120以垂直于基板主表面的方向堆叠在彼此上,而垂直形成于基板(未图示)上方。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进一步包括围绕通道115的栅电极130,及插入栅电极130与通道115之间以便使通道115电绝缘于栅电极130的栅极绝缘层135。因为栅电极130围绕通道115,因此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可被称作垂直全绕栅极(verticalgateall-around;vgaa)晶体管。根据本揭示案的多个实施例,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可为n型晶体管或p型晶体管。然而,为便于说明,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经配置为n型晶体管,如下文描述中的实例。

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可形成于大量掺杂n型杂质的n+(“+”是指大量掺杂)源极扩散区域105中,n型杂质如p、as、sb、n或上述各者的组合。源极扩散区域105可通过由绝缘材料制成的浅沟隔离(shallowtrenchisolation;sti)102界定。通过形成浅沟隔离102,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与形成于源极扩散区域105相邻的源极扩散区域中的其他半导体装置之间的电流漏电可得以最小化或被阻止。根据其他实施例,n+源极扩散区域105可由磊晶生长于基板上的磊晶层而形成。

n+源极扩散区域105的一部分充当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的源极区域110。尽管图2a及图2b中未图示,但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个实施例,与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具有同一传导率类型的额外垂直晶体管可在同一n+源极扩散区域105中形成,因此,形成于同一n+源极扩散区域105中的所有垂直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直接彼此电连接。通过参考下文将介绍的图3,此种特征将更显而易见。

根据一些实施例,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的通道115是单纳米线、多纳米线,或在垂直于基板主表面的方向观察具有矩形或椭圆形状的纳米杆类型。通道115可包括半导体材料,此半导体材料可由磊晶形成,如硅、锗、硅锗、碳化硅、硫磷、硫磷碳、第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等等。例如,第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可包括磷化铟、砷化铟、砷化镓、砷化铝铟、磷化铟镓、砷化铟镓、镓砷锑、氮磷化镓、氮磷化铝,或上述各者的组合。通道115可包括(如必要)少量掺杂p型杂质,以便形成p型半导体。可由多晶硅或诸如金属、金属合金、金属硅化物等等的另一导电材料形成的栅电极130围绕通道115。插入栅电极130与通道115之间以便使通道115绝缘于栅电极130的栅极绝缘层135可包括一或更多个高介电常数介电层,如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实例包括li、be、mg、ca、sr、sc、y、zr、hf、al、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的氧化物,及/或上述各者的混合物。

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的漏极区域120由n+半导体层形成,此层包括大量掺杂的n型杂质,如p、as、sb、n,或上述各者的组合。示例性晶体管50进一步包括由多晶硅、硅化物、金属、金属合金,或类似物形成于漏极区域120上方的导电层121。漏极区域120及导电层121的结合被称作示例性晶体管50的顶板。如若必要,接触通孔180可形成于顶板上方以电连接顶板与形成于示例性晶体管50表面上的金属层(图2a及图2b中未图示)。

示例性晶体管50进一步包括n+源极扩散区域105上方的硅化物区域111。在一些实施例中,硅化物层111形成于及邻接于源极扩散区域105,但硅化物层111的一部分被移除以便形成垂直晶体管50。源极扩散区域105及硅化物区域111的组合被视作底板。根据其他实施例,或者,锗化物层可替代硅化物层形成于源极扩散区域上以实施包括源极扩散区域及锗化物层的底板。另一接触通孔170可形成于底板上方以电连接底板至金属层(图2a及图2b中未图示),此金属层如电源节点或位线,形成于示例性晶体管50上方。

示例性晶体管50进一步包括位于栅电极130上方的区域连接层131。在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的栅电极130可经由区域连接层131电连接至其他垂直晶体管的漏极区域。通过参考图3及图5中图示的第一数据储存电极254及第二数据储存电极256,及第一区域连接线252及第二区域连接线258,这些特征将更显而易见。区域连接层131可由多晶硅或另一导电材料形成,此材料如金属、金属合金、金属硅化物,等等。在其他实施例中,栅电极130可经由接触通孔160及/或区域连接层131而连接至形成于示例性晶体管50表面上的金属层,如字线。

如图2b所示,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可包括一或更多个介电层,如介电层191到194。这些介电层可使多个导电或半导体层彼此绝缘,及可包括多个通孔,这些通孔中,形成接触通孔160、170及180。应理解,介电层191到194仅以说明为目的,及根据本揭示案的实施例的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可具有少于四个或四个以上的介电层。

应理解,熟悉此项技术者将认可,p型垂直晶体管可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掺杂剂,利用上述提及的用以形成n型示例性垂直晶体管50的彼等材料制造而成。

根据一些实施例,前述垂直晶体管,或者n型或p型,在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实施,如图1中图示。这些特征将通过参考图3而更显而易见。

图3是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图4是图3中图示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其中仅图示通道、源极扩散区域、栅极线及漏极扩散区域。图5是图3中图示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其中仅图示通道、源极扩散区域、栅极线、漏极扩散区域及互连区域。图6是一放大图,此图示意地图示图3中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相邻通闸晶体管的一些组件。

请参看图3到图5,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可包括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这些单元以第一方向(x轴)排列在同一行中。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包括第一通闸晶体管pg1、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第一通闸晶体管pg1的源极区域由第一源极扩散区域210形成,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的源极区域由第二源极扩散区域220形成,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的源极区域由第三源极扩散区域230形成,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源极区域由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形成。第一到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10、220、230及240依序在第一方向(x轴)上排列及彼此隔开。

在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中,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分别以第一方向(x轴)排列在相对侧。充当数据储存晶体管的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排列在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相对侧之间。

第一通闸晶体管pg1、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的通道215、225及235安置在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的第一路径l10中,而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第二下拉晶体管pd2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通道245、255及265安置在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的第二路径l20中。第一路径l10及第二路径l2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轴)的第二方向(y轴)上彼此隔开达距离d1,如图4中所示。

请参看图4,第二源极扩散区域220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230在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连续延伸,及第一源极扩散区域210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在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间断延伸。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源极扩散区域210覆盖第一路径l10处的区域,及与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的中心路径l30隔开,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覆盖第二路径l20处的区域,及与中心路径l30隔开。例如,第一源极扩散区域210在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的一部分的长度d2小于距离d1的一半,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在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的一部分的长度d3小于距离d1的一半。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一通闸晶体管pg1、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的漏极区域经由第一漏极扩散区域270而彼此电连接,第一漏极扩散区域270沿第一方向(x轴)延伸,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第二上拉晶体管pu2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的漏极区域经由第二漏极扩散区域280而彼此电连接,第二漏极扩散区域280沿第一方向(x轴)延伸。

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的栅电极经由沿第一方向(x轴)延伸的第一栅极线294而彼此电连接。第二上拉晶体管pu2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的栅电极经由沿第一方向(x轴)延伸的第二栅极线296而彼此电连接。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漏极扩散区域270与第二栅极线296经由第一数据储存电极254而彼此电连接,及第二漏极扩散区域280与第一栅极线294经由第二数据储存电极256而彼此电连接。第一通闸晶体管的栅电极292与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栅电极298例如经由第一区域连接线252与第二区域连接线258而分别电连接至沿第一方向(x轴)延伸的字线wl。如图5所示,第一数据储存电极254及第二数据储存电极256与第一区域连接线252与第二区域连接线258类似,是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区域连接线。第一数据储存电极254及第二数据储存电极256的配置与第一区域连接线252及第二区域连接线258可涉及参考图2b的前述区域连接层131,因此,此时将省略其描述以避免冗余。

形成第一通闸晶体管pg1的源极区域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210电连接至第一位线,形成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的源极区域的第二源极扩散区域220电连接至第一电源节点vdd1,形成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的源极区域的第三源极扩散区域230电连接至第二电源节点vss1,及形成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源极区域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电连接至第二位线bl2。应理解,第一位线bl1与第二位线bl2及第一电源节点vdd1及第二电源节点vss1可沿第二方向(y轴)延伸,及由来自字线wl的不同金属层而形成。

根据一些实施例,为改良字线wl与第一栅电极pg1及第二栅电极pg2的栅电极292及栅电极298之间的导电性及信噪比,可由与第一位线bl1及第二位线bl2、第一电源节点vdd1及第二电源节点vss1相同的层形成的金属配线272及274分别安置于第一区域连接线252与第二区域连接线258上方。如图3所示,字线wl、金属配线272及274、第一区域连接线252及第二区域连接线258可经由接触通孔101连接到彼此。

请参看图3,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进一步包括第一到第四导电配线262、266、264及268,这些配线可由金属分别形成于第一到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10、220、230,及240上方,以将第一到第四区域210、220、230及240分别地电连接至第一位线bl1、第一电源节点vdd1、第二电源vss1及第二位线bl2。

请参看图3到图5,可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完全相同的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包括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其源极区域由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形成)、第一上拉晶体管pu10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0(此两者的源极区域由第二源极扩散区域320形成),第一下拉晶体管pd10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0(此两者的源极区域由第三源极扩散区域330形成),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0(其源极区域由第四源极扩散区域340形成)。第一到第四源极扩散区域310、320、330,及340以第一方向(x轴)依序排列及彼此隔开。

在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第一上拉晶体管pu10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0的通道315、325及335安置在第一路径l10中,而第二上拉晶体管pu20、第二下拉晶体管pd20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0的通道345、355及365安置在第二路径l20中。

类似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在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第二源极扩散区域320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330在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连续延伸,及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340在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间断延伸。根据一些实施例,在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覆盖第一路径l10处的区域,及与第二路径l20隔开,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340覆盖第二路径l20处的区域,及与第一路径l10隔开。

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20在第一路径l10与第二路径l20之间具有中间区域500。中间区域500是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轴)及第二方向(y轴)的一方向上横穿整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20的区域,且此区域在平行于第一方向(x轴)的方向上直线延伸。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210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340中的每一者皆与中间区域500隔开。

应理解,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由元件符号370及380表示的元件分别对应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中的元件270及280,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由元件符号392、394、396,及398表示的元件分别对应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元件292、294、296及298,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由元件符号352、354、356、358表示的元件分别对应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元件252、254、256,及258,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由元件符号bl3、vdd2、vss2、bl4表示的元件分别对应于元件bl1、vdd1、vss1、bl2,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中由元件符号362、364、366、368表示的元件分别对应于元件262、264、266、268。为避免重复,本揭示案中将省略其描述。

请再次参看图3至图5,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二通闸晶体管pg2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安置在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数据储存晶体管(如第一上拉晶体管pu1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数据储存晶体管(如第一上拉晶体管pu10及第二上拉晶体管pu20及第一下拉晶体管pd10及第二下拉晶体管pd20)之间。字线wl电连接至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一通闸晶体管pg1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栅电极292及298,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及第二通闸晶体管pg20的栅电极392及398。

根据一些实施例,形成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源极区域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形成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的源极区域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安置在参照第一方向(x轴)的对角线方向上。此种配置将在参考图6时更为显而易见。

如图6所示,根据一些实施例,在第一方向(x轴)观察时,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之间有空间。此外,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在第二方向(y轴)上不彼此对准。因为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1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中的每一者沿第二方向(y轴)而不连续地形成,因此当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与中间区域500隔开时,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之间的最短距离成为图6的ac。

另一方面,当在第一方向(x轴)观察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时,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之间的最短距离与ab或dc相同,此距离是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1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在第二方向(y轴)上的界线l2与l4之间的距离。

请参看图6,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之间的最短距离ac与第一方向(x轴)(或边界线l1或l3)之间的倾斜角θ满足0度<θ≦90度,以缩小每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尺寸,但满足相邻源极扩散区域240与310之间的最短距离等于或大于预定距离的要求。根据其他实施例,倾斜角θ满足45度≦θ≦90度。在此种范围中,包括具有相邻的源极扩散区域对角排列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可更有效地缩减每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尺寸,优于倾斜角θ小于45度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

一般而言,诸如两个相邻源极区域的两个相邻的扩散区域之间的最短距离必须等于或大于预定距离d0。预定距离d0可通过制造流程决定,或通过所需装置效能决定,如容许的最大电流漏失量。换言之,两个相邻的源极扩散区域不可过于接近彼此。

根据本揭示案的实施例,当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1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安置在参照第一方向(x轴)的对角线方向及与中间区域500隔开时,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之间的距离可缩小而无需牺牲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效能。因此,更多晶体管或更多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可形成于单元区域中,因为根据本揭示案的实施例,相邻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之间的距离被缩短。因此,与具有相同晶片尺寸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相比(在其中,通闸晶体管的源极扩散区域在第二方向(y轴)连续形成),根据本揭示案的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可具有更大数据储存能力。

如图6所示,当ac等于预定距离d0时,根据本揭示案的实施例的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之间的距离变成dc或ab,当θ大于0时,dc或ab等于d0·cos(θ),小于d0。例如,当倾斜角θ是45度时,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之间的距离是0.707·d0。因此,对在同一行形成的每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而言,在第一方向(x轴),尺寸缩短0.293·d0。当更多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整合至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中时,实现晶粒区域的显著缩小。

图7a及图7b是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简化布局,其中仅图示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源极扩散区域。

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实施例,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包括两个以上排列在形成阵列的多个行及多个列中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例如,如图7a所示,四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20、30,及40排列在两个相邻行及两个相邻列中。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可与前述的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完全相同。因此,此处将省略对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上述特征重复的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的特征的描述。

请参看图7a,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排列在第一方向(x轴),亦即行方向,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在第一方向(x轴)排列在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的相邻行中。因此,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排列在同一列,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排列在另一相同列。

因为每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的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中的每一者在每一单元中是连续的,因此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的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分别成为单个源极扩散区域600及另一单个源极扩散区域700,每一者在由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占据的区域中连续延伸。同样,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的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分别变成单个源极扩散区域800及另一单个源极扩散区域900,每一者在由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占据的区域中连续延伸。

显而易见,当三个或三个以上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排列在同一列时,三个或三个以上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所有第二(或第三)源极扩散区域直接彼此连接,及沿各个列连续延伸。

另一方面,因为每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中的每一者并未在列方向(y轴)完全延伸,因此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包括彼此隔开的离散源极扩散区域210及410,及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10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3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包括彼此隔开的离散源极扩散区域240及440。离散源极扩散区域210及410及离散源极扩散区域240及440在列方向(y轴)彼此偏移。同样,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包括彼此间隔的离散源极扩散区域310及51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20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40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包括彼此间隔的离散源极扩散区域340及540。离散源极扩散区域210及410及离散源极扩散区域240及440在列方向(y轴)彼此偏移。尽管图7a中未图示,但浅沟隔离形成于相邻源极扩散区域之间及定义源极扩散区域的边界。

显而易见,当三个或三个以上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排列在同一列时,三个或三个以上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所有第一(或第四)源极扩散区域间断地形成,及在列方向彼此隔开。

图7b图示另一实例,在此实例中,第一到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1、62、63,及64在两个相邻行及两个相邻列中排列。根据一些实施例,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3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4参照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1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2水平翻转。因此,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1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3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彼此组合成为源极扩散区域211,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2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4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彼此组合成为源极扩散区域311。另一方面,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1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1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2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4的源极扩散区域311对角排列及与中间区域500隔开,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3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441与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2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4的源极扩散区域311对角排列及与中间区域500隔开。尽管图7b中未图示,但浅沟隔离形成于相邻源极扩散区域之间及定义源极扩散区域的边界。

因为每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的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中的每一者在每一单元中是连续的,因此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1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3的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分别成为单个源极扩散区域601及另一单个源极扩散区域701,每一者在由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1及第三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3占据的区域中连续延伸。同样,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2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4的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及第三源极扩散区域分别变成单个源极扩散区域801及另一单个源极扩散区域901,每一者在由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2及第四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64占据的区域中连续延伸。

图8a及图8b是根据本揭示案的其他实施例的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简化布局,这些简化布局基于对图6中图示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布局的修改。将省略对与前述布局的特征重复的特征的描述,以免重复。

请参看图8a,形成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源极区域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的边界线l2,及形成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的源极区域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的边界线l4在第二方向(y轴)彼此对准。在此情况下,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与中间区域500隔开,因为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在第二方向(y轴)彼此隔开一距离,例如预定距离d0。

请参看图8b,形成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二通闸晶体管pg2的源极区域的第四源极扩散区域240,及形成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通闸晶体管pg10的源极区域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310在第二方向(y轴)彼此对准。换言之,在每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通闸晶体管所形成于其中的源极扩散区域在第二方向(y轴)不连续地形成。

尽管图8a及图8b中未图示,但应理解,其他层的布局,如区域连接线及金属配线,可参考图3中图示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布局而经相应修正,以避免相邻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之间短路。

图9图示根据本揭示案的一实施例用于制造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阵列的方法的流程图。应理解,在图9图示多个步骤之前、期间,及之后可提供额外的步骤,及下述步骤中的一些步骤可被替换或消除。操作/步骤的次序可互换。

在s910中,具有前述布局、配置及结构的源极扩散区域及对应的硅化物层形成源极扩散区域。在s920中,晶体管中诸如通道层、栅电极层及栅极绝缘层的多个层形成于基板上方,这些层具有前述布局、配置及结构。在s930中,具有前述布局、配置及结构的漏极区域(顶板)形成于晶体管的多个层上方。在s940中,形成诸如触柱、栅极触点、区域连接,及板触点的触点。在s950中,在第一通孔位准形成第一通孔,及在第一金属层位准形成第一位准金属配线。在s960中,在第二通孔位准形成第二通孔,及在第二金属层位准形成第二位准金属配线。第一金属层及第二金属层形成字线、位线,及电源线路。

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态样,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储存单元包括依序排列在第一方向的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到第四源极扩散区域、第一通闸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形成)、第一上拉晶体管及第二上拉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形成)、第一下拉晶体管及第二下拉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三源极扩散区域形成)、第二通闸晶体管(其源极区域由第四源极扩散区域形成),及第一通闸晶体管与第二通闸晶体管之间的中间区域,此中间区域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直线延伸及横穿整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及第四源极扩散区域中的每一者与中间区域隔开。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通闸晶体管、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一下拉晶体管的通道安置在一第一路径中,该第一路径平行于该第一方向。该第二上拉晶体管、该第二下拉晶体管及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通道安置在一第二路径中,该第二路径平行于该第一方向。该第二源极扩散区域及该第三源极扩散区域在该第一路径与该第二路径之间连续延伸。该第一源极扩散区域及该第四源极扩散区域中的每一者与该第一路径及该第二路径中的一者隔开。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源极扩散区域覆盖围绕该第一路径的一区域,及与该第二路径隔开。该第四源极扩散区域覆盖围绕该第二路径的一区域,及与该第一路径隔开。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通闸晶体管、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一下拉晶体管的漏极区域经由一第一漏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彼此,该第一漏极扩散区域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上拉晶体管、该第二下拉晶体管及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漏极区域经由一第二漏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彼此,该第二漏极扩散区域沿该第一方向延伸。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一下拉晶体管的栅电极经由一第一栅极线彼此电连接,该第一栅极线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下拉晶体管的栅电极经由一第二栅极线彼此电连接,该第二栅极线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一漏极扩散区域及该第二栅极线经由一第一数据储存电极而彼此电连接。该第二漏极扩散区域及该第一栅极线经由一第二数据储存电极彼此电连接。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通闸晶体管及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栅电极电连接至一字线,该字线沿该第一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通闸晶体管的该源极区域的该第一源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一位线,该第一位线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上拉晶体管的这些源极区域的该第二源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一电源节点,该第一电源节点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下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下拉晶体管的这些源极区域的该第三源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二电源节点,该第二电源节点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该源极区域的该第四源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二位线,该第二位线沿该第二方向延伸。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位线、该第二位线、该第一电源节点以及该第二电源节点分别由金属形成。

于部分实施例中,每一晶体管具有一源极区域、一通道以及一漏极区域,上述该源极区域、该通道以及该漏极区域堆叠在一基板的一表面上。

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态样,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包括在第一方向彼此相邻安置的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的每一者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安置在各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相对侧的第一通闸晶体管及第二通闸晶体管,及在第一通闸晶体管与第二通闸晶体管之间的区域中形成的多个数据储存晶体管。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二通闸晶体管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通闸晶体管安置在形成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多个数据储存晶体管的区域与形成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多个数据储存晶体管的区域之间。形成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的源极扩散区域,及形成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通闸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的源极扩散区域中的每一者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中间区域隔开。第一通闸晶体管与第二通闸晶体管之间的中间区域沿平行于第一方向的方向直线地延伸及横穿整个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

于部分实施例中,形成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该源极区域的该源极扩散区域,及形成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通闸晶体管的该源极区域的该源极扩散区域安置在参照该第一方向的一对角线方向上。

于部分实施例中,形成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该源极区域的该源极扩散区域,及形成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通闸晶体管的该源极区域的该源极扩散区域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上隔开及彼此对准。

于部分实施例中,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进一步包括一字线,该字线电连接至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通闸晶体管及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栅电极。

于部分实施例中,在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的每一者中:该第一通闸晶体管、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一下拉晶体管的漏极区域经由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一第一漏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彼此,该第一漏极扩散区域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上拉晶体管、该第二下拉晶体管及该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漏极区域经由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一第二漏极扩散区域电连接至彼此,该第二漏极扩散区域沿该第一方向延伸。

于部分实施例中,在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的每一者中: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一下拉晶体管的栅电极经由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一第一栅极线彼此电连接,该第一栅极线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二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下拉晶体管的栅电极经由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一第二栅极线彼此电连接,该第二栅极线沿该第一方向延伸。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漏极扩散区域及该第二栅极线经由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一第一数据储存电极彼此电连接。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二漏极扩散区域及该第一栅极线经由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一第二数据储存电极彼此电连接。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通栅电极的一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一位线,该第一位线沿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上拉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一电源节点,该第一电源节点沿该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下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下拉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二电源节点,该第二电源节点沿该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二通栅电极的一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二位线,该第二位线沿该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个通栅电极的一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三位线,该第三位线沿该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上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上拉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三电源节点,该第三电源节点沿该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一下拉晶体管及该第二下拉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四电源节点,该第四电源节点沿该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该第二通栅电极的一源极区域电连接至一第四位线,该第四位线沿该第二方向延伸。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位线到该第四位线及该第一电源节点到该第四电源节点中的每一者由一金属形成。

于部分实施例中,每一晶体管具有一源极区域、一通道,及一漏极区域,上述各者堆叠在一基板的一表面上。

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态样,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包括在列方向彼此相邻安置的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中的每一者包括在垂直于列方向的行方向上安置在各个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相对侧的第一通闸晶体管及第二通闸晶体管,及安置在相对侧之间的多个数据储存晶体管。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一通闸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由不同的源极扩散区域形成,这些源极扩散区域通过隔离区域彼此隔开,或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由不同的源极扩散区域形成,这些源极扩散区域由另一隔离区域彼此隔开。形成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第二通闸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的源极扩散区域位于第一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及第二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的多个数据储存晶体管的相同一侧。

于部分实施例中,该多个数据储存晶体管的源极区域由两个平行源极扩散区域形成,这些源极扩散区域中每一者在该列方向上连续地延伸。

于部分实施例中,每一晶体管具有一源极区域、一通道,及一漏极区域,上述各者堆叠在一基板的一表面上。

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态样,当相邻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之间断形成的源极扩散区域安置在参照行方向的对角线方向上且彼此在行方向上不重叠时,安置在同一行中的相邻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之间的距离可缩短。因此,更多晶体管或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可形成于单元区域中,因为缩短了相邻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之间的距离。因此,根据本揭示案的实施例的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可具有更大数据储存能力。

根据本揭示案的一些态样,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的位线及电源节点可由金属层形成于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的源极扩散区域上方及可连接至源极扩散区域。因此,因为信号或功率经由比源极扩散区域具有相对更低电阻的金属层而传输出入同一列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或供应出入同一列静态随机存取记忆体储存单元,信噪比及功率利用率效率可改良。

前述内容概括数个实施例的特征,以便彼等熟悉此项技术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示案的态样。彼等熟悉此项技术者应了解,本揭示案可易于用作设计或修正其他制程及结构的基础,以实现与本案介绍的实施例相同的目的及/或达到与其相同的优势。彼等熟悉此项技术者亦应了解,此种同等构造不脱离本揭示案的精神及范畴,及可在不脱离本揭示案精神及范畴的情况下在本案中进行多种变更、取代及更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