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系统及应用其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201798阅读:904来源:国知局
净化系统及应用其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生物生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净化系统及应用其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



背景技术:

液态发酵和固态发酵是微生物菌种生产中的两大技术领域。固态发酵过程粗放、设备简单,适用于对产品精制要求不高的发酵场合。而液态发酵是在均质条件下进行,适合菌体生长和物质传递,过程可自动化控制,产品易精制,所得的液态微生物具有萌发快、周期短、发菌好、成本低的特点,相比固态发酵有着明显的优势,更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溶解氧是好氧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业上通常以空气作为氧源,但是空气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一旦随着空气进入培养液,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大量的繁殖,干扰甚至是破坏预定发酵的正常进行。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空气净化成无菌空气后再不断的通入发酵液中,无菌空气是通风发酵过程中的关键流体。而现有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普遍存在着上述对空气净化不彻底的问题,而且现有的净化系统并不能根据空气质量状况进行智能调节,不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鉴于此,有必要进行研究以提供一种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化系统及应用其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的净化系统对于空气净化不彻底,从而对后续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且不能根据净化空气的质量对净化过程进行智能调节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设有净化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出口端依次设置有一级净化装置、二级净化装置和三级净化装置,所述一级净化装置和二级净化装置之间通过第一导气管相连通,所述二级净化装置和三级净化装置之间通过第二导气管相连通,所述三级净化装置的出口端通过导出管与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相连;

在所述第二导气管的中部设置导气支管,所述导气支管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气管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导出管相连通;

在所述第二导气管上还设置有检测控制器和第一阀门,所述检测控制器位于所述二级净化装置与所述导气支管之间的所述第二导气管上,所述第一阀门位于所述导气支管与所述第二导气管的交汇处;

所述导出管上还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位于所述导气支管与所述导出管的交汇处。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采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压缩机与所述一级净化装置之间设置有储气罐。

进一步的,所述储气罐与所述一级净化装置之间还设置有油水分离器。

进一步的,所述导出管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气体流量的流量调节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净化系统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包括罐体和用于为所述罐体提供净化气体的净化系统,所述净化系统位于所述罐体的一侧,所述净化系统与所述罐体连接;

所述罐体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和进气口,底部设置有出料口,所述罐体的内部设有混合筒,所述混合筒设置有用于换热的夹层;

所述净化系统的导出管通过所述进气口与所述罐体内部的进气管相连,所述进气管伸入到所述混合筒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的底部出口端安装有射流器,净化后的气体通过所述射流器进入到所述罐体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罐体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所述罐体内部压力的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筒通过热交换管与所述罐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顶部还设置有集气罩。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化系统包括多个级别的净化装置,通过对各级别净化装置的设置与排布,可使得压缩后的空气得到高效净化,而且也能够根据净化空气的质量对净化过程进行智能调节,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净化系统,可以对压缩空气进行有效净化并对净化过程进行智能调节,保证了发酵过程中空气的洁净度,并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为液态微生物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中的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采用实施例1净化系统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的流程简图。

图标:10-空气压缩机;11-一级净化装置;12-二级净化装置; 13-三级净化装置;14-第一导气管;15-第二导气管;16-导出管; 17-导气支管;18-第一阀门;19-第二阀门;20-检测控制器;21- 流量调节计;22-储气罐;23-油水分离器;30-罐体;31-进料口; 32-进气口;33-出料口;34-混合筒;35-热交换管;36-进气管;37-射流器;38-支架;39-搅拌器;4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部”、“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一般发酵工业所提到的“无菌空气”是指通过除菌处理使空气中含菌量降低到零或者达到洁净度100级的洁净空气。洁净度100级是指处理后的空气中≥0.5um的微粒小于或等于100个ft3,生物微粒 0.1个/ft3、沉降量1200个/(ft2.周)。

为了使得净化后的空气达到上述净化指标,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净化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10,空气压缩机10的出口端依次设置有一级净化装置11、二级净化装置12和三级净化装置 13。

本实施例中采用一级净化装置11、二级净化装置12和三级净化装置13分别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进行逐级过滤。一级净化装置11主要用于处理颗粒比较大的尘埃颗粒,而二级净化装置12主要用于处理颗粒相对较小的灰尘颗粒,而三级净化装置13则是对二级净化装置12净化后的空气做进一步处理。对于上述净化装置可采用多种方式,如辐射除菌、热除菌、静电除菌、过滤除菌等。本实施例中选用介质过滤净化的方式,此为现有技术。其中,滤芯是其起到净化作用的关键部件,滤芯的选材直接与待净化的空气质量有关。

一级净化装置11和二级净化装置12之间采用第一导气管14相连通,二级净化装置12和三级净化装置13之间采用第二导气管15 相连通,三级净化装置13的出口端采用导出管16与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相连。第一导气管14和第二导气管15的管径和长度则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确定。

在第二导气管15的中部设置导气支管17,导气支管17一端与第二导气管15相连通,另一端与导出管16相连通。导气支管17的设置可以使得从二级净化装置12出来的气体不经过三级净化装置 13,直接进入到导出管16,达到引流的作用。

在第二导气管15上还设置有检测控制器20,检测控制器20本身为现有技术。检测控制器20主要是用于测定从二级净化装置12 净化后的空气的质量状况,其中主要是颗粒污染物的含量。检测控制器20位于二级净化装置12与导气支管17之间的第二导气管15上。在导气支管17与第二导气管15的交汇处还设置有第一阀门18。第一阀门18可实现第二导气管15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开合和关闭,同时也可以实现第二导气管15与三级净化装置13之间的气路连接。

导出管16上还设置有第二阀门19,第二阀门19位于导气支管 17与导出管16的交汇处。与第一阀门18作用相似,第二阀门19 可以实现导气支管17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连接,也可用于控制三级净化装置13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连通。

进一步的,检测控制器20分别与第一阀门18和第二阀门19采用电连接,通过检测控制器20可以控制第一阀门18和第二阀门19 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的,空气压缩机10与一级净化装置11之间设置有储气罐 22。储气罐22作为空气压缩机10的一个后配置,它能存储一定量的空气,且输出压力比较平稳,同时能够降低气路中的温度,除去空气中的部分水分、灰尘、杂质等。储气罐22有立式、卧式等形式,在本实用型新中采用的是立式储气罐。

由于空气中的杂菌通常依附在尘埃、油雾、水雾等,因此,在储气罐22与一级净化装置11之间还设置有油水分离器23。为进一步提高油水的分离效果,还可以在油水分离器23之后加装除雾器,除雾器的作用是将压缩空气中的油水分离器23分离不掉的微细的液态雾滴,拦截并重新聚集,使细小的颗粒,重新团聚变大,并在重力的作用下,沉降排除。

进一步的,导出管16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气体流量的流量调节计 21。

净化系统的工作方式:采集自然界的气体经空气压缩机10压缩后进入储气罐22,又经过油水分离器23用以分离空气中的油水。从油水分离器23中出来的气体通过管路依次进入到一级净化装置11、二级净化装置12,位于二级净化装置12出口处的检测控制器20检测从二级净化装置12出来的空气的质量状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对第一阀门18与第二阀门19的开合状态进行控制。

具体的,当空气的质量状况符合检测控制器20自身预设的检测指标(即空气质量中的颗粒污染物含量小于预设值,空气质量达标) 时,第一阀门18则将第二导气管15与三级净化装置13之间的气路关闭,将第二导气管15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开启,第二阀门19 将导气支管17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开启,将三级净化装置13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关闭,即空气不经过三级净化装置13,直接由二级净化装置12通过导气支管17直接进入到下一设备(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

当空气的质量状况未达到检测控制器20自身预设的检测指标 (即空气质量中的颗粒污染物含量大于预设值,空气质量不达标)时,此时第一阀门18将第二导气管15与三级净化装置13之间的气路开启,将第二导气管15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关闭,第二阀门19将导气支管17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关闭,将三级净化装置13与导出管16之间的气路开启。空气由二级净化装置12进入三级净化装置 13,通过三级净化装置13对空气进行进一步净化,而后再进入到下一设备中。

通过将检测控制器20与第一阀门18和第二阀门19之间的信号进行联动,使得该净化系统可根据实际空气质量对气体是否需要进行三级净化装置13处理做出智能调节,在简化净化步骤的同时,还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2还提供了一种采用实施例1净化系统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包括罐体30和用于为罐体30提供净化气体的净化系统,罐体30位于支架38之上,净化系统位于罐体30的一侧,净化系统与罐体30相连接。净化系统的具体结构如实施例1所述。

罐体30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31和进气口32,底部设置有用于排料的出料口33。罐体30的内部设有混合筒34,混合筒34可以为直筒,也可以为锥形筒。在本实施例中,混合筒34为直筒。混合筒 34设置有夹层,通过夹层进行换热,用于维持适宜的发酵温度。混合筒34通过热交换管35与罐体30固定连接。

净化系统的导出管16通过进气口32与罐体30内部的进气管36 相连,进气管36伸入混合筒34内部。从图中可以看出,进气管36 在罐体30内部分成两支,两支进气管36均伸入到混合筒34内部。

为增强气体与液体的搅拌混合,促进气体在液相中的溶解效率提高,在进气管36的底部出口端安装有射流器37。经由射流器37后的气体经高速射出后,此射流产生的负压和卷吸作用将罐体30中的液体吸入混合筒34,实现了气体与液体的剧烈混合,使得产生的气泡多而细腻。

罐体30内部的温度、压力对于整个发酵过程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罐体30上设置有用于检测罐体30内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和用于检测罐体30内部压力的压力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对罐体30内的温度、压力进行实时检测,有利于对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其中,温度传感器的数量为多个,可对罐体30的多点位进行温度测量,以更好的掌控发酵速度与发酵质量。

应该说明的是,在罐体30顶部还设置有集气罩。当向罐体30 内投放固体物料时会有少量粉尘产生,通过集气罩收集后汇入净化系统中进行净化处理。

另外,为进一步增强气体在液相中的混合分散,可在罐体30内部设置搅拌器39,具体如图3所示。通过设置在罐体30顶部的电机 40对搅拌器39进行驱动。气体从射流器37排出到混合筒34底部,上升气泡遇到搅拌器39,被再次分散,以进一步增加空气在液相中的溶解速率。

采用实施例1中的净化系统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检测控制器20可用于检测二级净化装置12出来的空气质量,从而为空气是否需要进行三级净化装置13提供判断依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净化系统,包括多个级别的净化装置,通过对各级别净化装置的设置与排布,可使得压缩后的空气得到高效净化,而且也能够根据净化空气的质量对净化过程进行智能调节,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净化系统,可以对压缩空气进行有效净化并对净化过程进行智能调节,保证了发酵过程中空气的洁净度同时,并节约了能源,为液态微生物生产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的液态微生物生产装置,通过将射流器与搅拌器配合使用,使得液相中的气泡多而细腻,进一步增大了液相中的溶氧速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