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0331217阅读:458来源:国知局
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的利记博彩app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挖方;挖方边缘的修砌;填方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核电站抗震基坑更是重中之重,是国家安全战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国际上核电站抗震基坑采用橡胶叠层填充的技术方式,在现有天气变暖的情况下,小地震频发、土地板块活动活跃的情况下,这种填充的叠置橡胶层随着时间的变化,容易导致老化断裂而失去柔性,另外成本特别高,一次大修相当于再建一座电站的工序。

【发明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该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通过在安全岛下方及设置有由泥沙石组成的柔性介质层以及与柔性介质层连通的过滤器和水井,使介质层含有一定的水分,使安全岛每平方能够承受10?15吨的压力,柔性介质层能够在地震时自动释放能量,达到抗震的目的。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包括基坑和设置在基坑中间的安全岛,所述安全岛平面上安装有反应堆和发电机组,所述基坑四周设置有钢筋混泥土挡墙,所述钢筋混泥土挡墙高度不低于安全岛的地平面,所述安全岛与钢筋混泥土挡墙之间设置有不少于2米的间隙,所述安全岛与钢筋混泥土挡墙之间的间隙以及安全岛底部设置有不少于15米且由泥、沙和卵石填充的柔性层,所述柔性层内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连通有穿过钢筋混泥土挡墙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末端连通有水井。
[0005]进一步,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闸阀。
[0006]进一步,所述过滤器距离基坑底部所谓距离不少于7米处。
[0007]进一步,所述柔性层包括有由粗砂和卵石填充的第一柔性层和由泥、沙和卵石填充的第二柔性层。
[0008]进一步,所述过滤器设置在第一柔性层中且距第二柔性层的距离为不高于3米。
[0009]进一步,所述过滤器设置为由火山岩材料填充且3个并排设置的不锈钢多孔容器。
[0010]进一步,所述第一柔性层内靠近钢筋混泥土挡墙一侧设置有初滤挡墙,所述过滤器内装在初滤挡墙和钢筋混泥土挡墙围成的空腔内。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效果在于:
[0012]本实用新型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通过在安全岛下方及设置有由泥沙石组成的柔性介质层以及与柔性介质层连通的过滤器和水井,使介质层含有一定的水分,使安全岛每平方能够承受10?15吨的压力,柔性介质层能够在地震时自动释放能量,达到抗震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的平面图;
[0014]图2为图1的竖直方向的剖视图;
[0015]图3为图1另一种方式的竖直方向的剖视图。
[0016]附图标记:1-钢筋混泥土挡墙;2-第一柔性层;3-安全岛;4-反应堆;5-发电机组;6-基坑;7-第二柔性层;8-过滤器;9-排水管;I O-水井;11-闸阀;12-初滤挡墙;13-泄水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18]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的平面图;如图2所示为图1的竖直方向的剖视图;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包括基坑6和设置在基坑6中间的安全岛3,所述安全岛3平面上安装有反应堆4和发电机组5,所述基坑6四周设置有钢筋混泥土挡墙I,所述钢筋混泥土挡墙I高度不低于安全岛3的地平面,所述安全岛3与钢筋混泥土挡墙I之间设置有不少于2米的间隙,所述安全岛3与钢筋混泥土挡墙I之间的间隙以及安全岛3底部设置有不少于15米且由泥、沙和卵石填充的柔性层,所述柔性层内设置有过滤器8,所述过滤器8连通有穿过钢筋混泥土挡墙I的排水管9,所述排水管9末端连通有水井10。
[0019]本实施例通过在安全岛下方设置有由泥沙石组成的柔性介质层,在地震发生时,地震能量最少发生2次碰撞,第一次是基坑和地层底部与泥、沙、卵石填充介质的柔性层碰撞、第二次柔性层与安全岛的碰撞;其物理模型为:F= (MVl?MV2)/T (T为碰撞时间,柔性碰撞T>>刚性碰撞T),可见工作平台经过两次柔性碰撞后与其刚性介质碰撞的力小几个数量级,F柔<<F刚,在地震中对安全岛上的设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0020]本实施例中回填柔性介质层后的地面每平方米能够承受载荷(10?15)吨的压力;回填的过程中不实施人工碾压,用2?3年的时间泥沙自然沉降,采用水夯不少于8次以上,水位达到填充介质表平面时再通过水井进行排水。
[002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过滤器、排水管和水井回填柔性介质层,设置防泥沙流失的过滤器,通过过滤器的水由排水管道泻出,回填后的柔性介质层中泥沙石的混合物具有一定的柔性、保持一定的水分,使其泥沙石混合物不会硬化,达到一个适当混合的比列,使柔性介质层黏度保持在一定值,提高其柔性效果;另外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002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水管9上设置有闸阀1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预埋式闸阀11,通过闸阀11能够控制柔性介质层中泥沙石混合物的水分含量,使柔性介质层黏度保持在一定值,提高其柔性效果。
[002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滤器8距离基坑6底部所谓距离不少于7米处,该结构使过滤器8以下的柔性介质层中泥沙石混合物的水分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使柔性介质层黏度保持在一定值,提高其柔性效果。
[002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柔性层包括有由粗砂和卵石填充的第一柔性层2和由泥、沙和卵石填充的第二柔性层7,所述过滤器8设置在第一柔性层2中且距第二柔性层7的距离为不高于3米,第二柔性层7中沙、泥、卵石按一定的比列混合后回填到反应堆的基坑中,优选的含泥的范围为20?30%,回填深度不少于7米,回填深度0-7米,采用20%泥、50%沙、30%卵石进行回填;在过滤器以下I米处开始填充由60%粗沙和40%卵石组成的第一柔性介质至安全岛3底部及安全岛3与钢筋混泥土挡墙I之间间隙处,有利于水的排出,同时也有利于基坑底部的混合物比列不变,使过滤器8以下的柔性介质层中泥沙石混合物的水分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使柔性介质层黏度保持在一定值,提高其柔性效果。
[0025]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过滤器8设置为由火山岩材料填充且3个并排设置的不锈钢多孔容器,如图3所示优选的水井10在过滤器8以下3米的地方增设与外界自流的泄水管道13,能够自动排掉水井10中的水,使水井10中的液位低于过滤器8的排水口,所述不锈钢多孔容器每桶载荷量在1吨,且留有起重吊位,方便通过排水管进行便于保养冲洗作用。
[0026]进一步,所述第一柔性层2内靠近钢筋混泥土挡墙I一侧设置有初滤挡墙12,所述过滤器8内装在初滤挡墙12和钢筋混泥土挡墙I围成的空腔内,本实施例中初滤挡墙12能够渗漏第一柔性层2中水份,通过设置有初滤挡墙12,能够阻挡沙子进入过滤器8,避免堵塞过滤器8,初滤挡墙12周围填充置50?100吨的粗卵石,粗卵石的直径设置为5?10cm,起到渗水、初滤的作用。
[0027]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包括基坑和设置在基坑中间的安全岛,所述安全岛平面上安装有反应堆和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四周设置有钢筋混泥土挡墙,所述钢筋混泥土挡墙高度不低于安全岛的地平面,所述安全岛与钢筋混泥土挡墙之间设置有不少于2米的间隙,所述安全岛与钢筋混泥土挡墙之间的间隙以及安全岛底部设置有不少于15米的柔性层,所述柔性层内设置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连通有穿过钢筋混泥土挡墙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末端连通有水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上设置有闸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距离基坑底部所谓距离不少于7米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层包括有由粗砂和卵石填充的第一柔性层和由泥、沙和卵石填充的第二柔性层。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设置在第一柔性层中且距第二柔性层的距离为不高于3米。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设置为由火山岩材料填充且3个并排设置的不锈钢多孔容器。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层内靠近钢筋混泥土挡墙一侧设置有初滤挡墙,所述过滤器内装在初滤挡墙和钢筋混泥土挡墙围成的空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抗地震的核电站基坑系统,包括基坑和设置在基坑中间的安全岛,安全岛平面上安装有反应堆和发电机组,基坑四周设有钢筋混泥土挡墙,钢筋混泥土挡墙高度不低于安全岛的地平面,安全岛与钢筋混泥土挡墙之间设有不少于2米的间隙,安全岛与钢筋混泥土挡墙之间的间隙以及安全岛底部设有不少于15米的柔性层,柔性层内设有过滤器,过滤器连通有穿过钢筋混泥土挡墙的排水管,排水管末端连通有水井,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安全岛下方及设有由泥沙石组成的柔性介质层以及与柔性介质层连通的过滤器和水井,使介质层含有一定的水分,使安全岛每平方能够承受10~15吨的压力,柔性介质层能够在地震时自动释放能量,达到抗震的目的。
【IPC分类】E02D31/08, E02D17/04, E02D17/02, E02D3/10
【公开号】CN205242408
【申请号】CN201521089908
【发明人】何学刚, 何凌
【申请人】何学刚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