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200947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牵引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移动骨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医疗中,骨折牵引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四肢骨折治疗方法,通过骨牵引可克服肌肉的收缩,拉伸骨折断端,预防和矫正软组织挛缩,并且可以维持骨折断端的相对位置,稳定骨折,减少患者疼痛,保护周围组织,为手术创造条件,同时可在一定条件下作为骨折最终治疗方式。

传统的骨牵引装置主要包括克氏针、牵引床架、牵引支架、牵引附件(三级梯、三高度床脚垫、靠背架、足蹬箱、牵引弓)等。使用传统骨牵引装置进行骨牵引的操作步骤为:1、将患者安置在牵引床架上并调整好体位,对骨折处划好克氏针标记,对标记处进行常规消毒;2、手术者在患者克氏针进出口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由皮肤至骨膜下,助手固定患肢,皮肤轻向近心端牵引拉伸;3、手术者用骨钻钻出,将克氏针直接穿入皮肤,按进出口位置,垂直于骨干钻入;4、用酒精纱块保护克氏针的进出口;5、安装牵引支架和牵引附件,按所需重量进行牵引。但使用传统的骨牵引装置需要患者长时间平躺在病床上,保持骨折牵引的稳定性,由于长时间患者不能移动身体,因而容易引起褥疮,深静脉血栓,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发生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此,设计一种不仅能够达到骨折牵引的目的,而且还能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自由移动的骨牵引装置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移动骨牵引装置,以便患者在做骨牵引的治疗过程中,能够自由移动身体,防止因长时间静躺在床上而造成的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并简化骨牵引装置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包括克氏针、固定夹板和限位机构,所述克氏针为两根,分别命名为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所述固定夹板为两个,分别命名为第一固定夹板和第二固定夹板,第一固定夹板、第二固定夹板上均设置有多个克氏针支承孔,所述限位机构的数量为四个;使用时,第一克氏针、第二克氏针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固定夹板、第二固定夹板上所设置的不同克氏针支承孔伸出,四个限位机构分别安装在第一克氏针、第二克氏针的两端并分别与第一固定夹板、第二固定夹板的外侧面接触。

上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所述限位机构由限位块和紧固螺钉组成,限位块为四棱柱形块体或圆柱形块体,所述四棱柱形块体或圆柱形块体设置有贯穿块体两端面的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孔及与所述中心孔相贯并垂直的螺孔,所述螺孔的内螺纹与紧固螺钉的外螺纹相匹配。

上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所述第一固定夹板和第二固定夹板上设置的多个克氏针支承孔优选分别沿第一固定夹板、第二固定夹板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且相邻两孔之间的间距相等。

上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优选第二固定夹板和第一固定夹板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相等,且长度均为3cm~100cm,宽度均为1cm~15cm,厚度均为0.3cm~1cm。

上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第一固定夹板、第二固定夹板及限位机构中的限位块可用不锈钢、钛合金或强度高的医用塑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步骤一、对骨折及骨折钻孔处进行消毒、麻醉;步骤二、标记骨折断端两边的合适孔位;步骤三、对骨折断端两边已做标记的孔位进行钻孔;步骤四、将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分别穿入骨折断端两边的钻孔内,通过手术者的操作手法使骨折断端处于拉伸位置;步骤五、根据两克氏针之间的距离,选取合适的克氏针支承孔位置,将克氏针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固定夹板和第二固定夹板的克氏针支承孔中,并使两固定夹板紧贴皮肤,径向固定住骨折断端,使骨折断端保持拉伸状态;步骤四、将限位机构的限位块分别安装到第一克氏针和第二克氏针左右两端,紧靠两固定夹板外侧,然后使用紧固螺钉对两克氏针进行固定。

通过上述方法,使患者骨折处能够长时间处于拉伸的固定状态。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的结构,不仅能达到对骨折牵引拉伸的目的,还能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下自由移动,避免了长时间静卧在病床而导致的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产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2、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可对多处骨折同时进行骨牵引治疗,并且操作方便。

3、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与传统的骨牵引装置相比,简化了结构,因而可降低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中限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1—第一克氏针;2—第二克氏针;3—第一固定夹板;4—第二固定夹板;5—克氏针支承孔;6—限位机构;6-1—限位块;6-2—紧固螺钉;6-1-1—中心孔;6-1-2—螺孔;7—骨折断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可移动骨牵引装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内容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克氏针通过市场购买。第一固定夹板、第二固定夹板及限位机构中的限位块用不锈钢制作。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患者为手指骨折。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骨牵引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克氏针、固定夹板和限位机构6,所述克氏针为两根,分别命名为第一克氏针1和第二克氏针2,所述固定夹板为两个,分别命名为第一固定夹板3和第二固定夹板4,所述限位机构6的数量为四个。

所述第一固定夹板3、第二固定夹板4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相等,且长度均为3cm、宽度均为1cm、厚度均为0.3cm,第一固定夹板3和第二固定夹板4上均设置有多个克氏针支承孔5,多个克氏针支承孔5分别沿第一固定夹板3、第二固定夹板4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且相邻两孔之间的间距相等。

所述限位机构6如图2所示,由限位块6-1和紧固螺钉6-2组成,限位块6-1为四棱柱形块体,该四棱柱形块体设置有贯穿四棱柱形块体两端面的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孔6-1-1及与所述中心孔相贯并垂直的螺孔6-1-2,所述螺孔的内螺纹与紧固螺钉6-2的外螺纹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可移动骨牵引装置对患者手指骨折进行牵引如图3所示,使用时操作为:步骤一、对手指骨折及骨折钻孔处进行消毒、麻醉;步骤二、标记骨折断端7两边的合适孔位;步骤三、对骨折断端7两边已做标记的孔位进行钻孔;步骤四、将第一克氏针1和第二克氏针2分别穿入骨折断端7两边的钻孔内,通过手术者的操作手法使骨折断端7处于拉伸位置;步骤五、根据两克氏针之间的距离,选取合适的克氏针支承孔5位置,将克氏针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固定夹板3和第二固定夹板4的克氏针支承孔5中,并使两固定夹板紧贴皮肤,径向固定住骨折断端,使骨折断端7保持拉伸状态;步骤四、将4个限位机构6分别安装到第一克氏针1和第二克氏针2左右两端,紧靠两固定夹板外侧,然后使用紧固螺钉6-2对两克氏针进行固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患者为下肢胫腓骨骨折。

本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骨牵引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克氏针、固定夹板和限位机构6,所述克氏针为两根,分别命名为第一克氏针1和第二克氏针2,所述固定夹板为两个,分别命名为第一固定夹板3和第二固定夹板4,所述限位机构6的数量为四个。

所述第一固定夹板3、第二固定夹板4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相等,且长度均为100cm、宽度均为15cm、厚度均为1cm,第一固定夹板3和第二固定夹板4上均设置有多个克氏针支承孔5,多个克氏针支承孔5分别沿第一固定夹板3、第二固定夹板4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且相邻两孔之间的间距相等。

所述限位机构6由限位块6-1和紧固螺钉6-2组成,限位块6-1为圆柱形块体,该圆棱柱形块体设置有贯穿圆柱形块体两端面的供克氏针穿过的中心孔6-1-1及与所述中心孔相贯并垂直的螺孔6-1-2,所述螺孔的内螺纹与紧固螺钉6-2的外螺纹相匹配。

本实施例中,可移动骨牵引装置对患者下肢胫腓骨骨折进行牵引如图4所示,使用时操作为:步骤一、对下肢胫腓骨骨折钻孔处进行消毒、麻醉;步骤二、标记骨折断端7两边的合适孔位;步骤三、对骨折断端7两边已做标记的孔位进行钻孔;步骤四、将第一克氏针1和第二克氏针2分别穿入骨折断端7两边的钻孔内,通过手术者的操作手法使骨折断端7处于拉伸位置;步骤五、根据两克氏针之间的距离,选取合适的克氏针支承孔5位置,将克氏针两端分别插入第一固定夹板3和第二固定夹板4的克氏针支承孔5中,并使两固定夹板紧贴皮肤,径向固定住骨折断端,使骨折断端7保持拉伸状态;步骤四、将4个限位机构6分别安装到第一克氏针1和第二克氏针2左右两端,紧靠两固定夹板外侧,然后使用紧固螺钉6-2对两克氏针进行轴向固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