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1094539阅读:5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医护人员使用的输液装置往往没有专有的支撑装置,护士在对病人注射完以后需要病人的另一只手举起输液瓶,然后走到输液架旁将输液瓶挂起,并且有时输液架较高,对于一些身高较矮的人员来说无法方便的将输液瓶挂在上面。同时由于输液软管较长,往往会使得走过的人员碰到输液软管,进而影响输液的稳定进行,严重时还会导致针头被拔出,使得输液无法进行下去。

中国专利CN105561428A揭示了一种多功能一次性输液器,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一次性输液器,该多功能一次性输液器包括输液软管、输液软管上连接设有瓶塞穿刺器和滴壶,其特征是所述瓶塞穿刺器与滴壶之间串联有储液桶,储液桶内设有浮球,储液桶上部卡设有报警器,报警器形状为套圈,报警器一侧设有发射器,报警器另一侧设有接收器。然而其并没有专门的支撑装置,使用时需要配合其他的支架对其进行支撑,从而可以使得输液轻松顺利的进行;并且其无法对输液软管进行有效的固定,使得输液软管很容易被走过的人群触及到,使得输液软管晃动,影响输液的稳定性。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包括底板、支架装置、气缸装置、握持装置、夹持装置及注射装置,底板上设有第一支撑块、第一滚轮及第一支架,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一弯曲杆、第一弹簧、第二弹簧,气缸装置包括气缸、推动杆、第二支架、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一斜杆,握持装置包括第一竖板、第四支架、第二弯曲杆、第三横杆,夹持装置包括第一竖杆、第四横杆、第四弹簧、第五弹簧,本发明能够对输液瓶进行有效的支撑,防止输液瓶晃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架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右侧的气缸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左侧的握持装置、位于所述支架装置右侧的夹持装置及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注射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下方的第一滚轮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架,所述支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第一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下方的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杆左侧的第二弹簧,所述气缸装置包括气缸、位于所述气缸上方的推动杆、位于所述气缸右侧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推动杆上方的第一横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下方的第二横杆、位于所述第二横杆左侧的第一斜杆、位于所述第一横杆上方的第三支架,所述握持装置包括第一竖板、位于所述第一竖板左侧的第四支架、位于所述第四支架左侧的第二弯曲杆、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杆左侧的握持杆、设置于所述握持杆上的第三横杆、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上的第三弹簧,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竖杆、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右侧的第四横杆、位于所述第四横杆下方的第四弹簧、位于所述第四弹簧右侧的第五弹簧、位于所述第五弹簧下方的固定杆、位于所述固定杆下方的第六弹簧、位于所述第四横杆右侧的夹持杆、位于所述夹持杆上方的第二竖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竖杆上的第七弹簧,所述注射装置包括静脉针、位于所述静脉针上方的输液软管、设置于所述输液软管上的流量调速器、滴壶及穿刺器;第一滚轮包括滚轮本体、滚轮轴,所述滚轮本体两侧分别设有外滚轮;所述外滚轮的直径大于滚轮本体的直径;所述外滚轮上分别设有弹性滚边;所述滚轮本体可绕滚轮轴旋转移动。

所述第一支撑块设有四个,所述第一支撑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设有四个,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设有四个,所述第二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固定连接。

所述气缸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呈长方体,所述推动杆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推动杆的下端与所述气缸连接,所述推动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的右端与所述推动杆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斜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呈水平状;所述第一竖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板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第一竖板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右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架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竖板的右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板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呈竖直状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曲杆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二弯曲杆的两端与所述第四支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杆呈弯曲状,所述握持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四支架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的左端与所述握持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第一竖杆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设有四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夹持杆的上下两侧,所述第四横杆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横杆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的右端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四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五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杆的右端设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六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六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夹持杆呈长方体,所述夹持杆水平放置,所述夹持杆的左端设有第五凹槽,所述夹持杆与所述第四横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竖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的下端与所述夹持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静脉针与输液软管连接,所述滴壶与输液软管连接,所述穿刺器与输液软管连接,所述输液软管穿过所述第二凹槽,所述滴壶顶靠在所述第一横杆上,所述输液软管穿过所述第四凹槽,所述穿刺器顶靠在所述固定杆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输液瓶进行有效的支撑,防止输液瓶晃动;并且可以调节支撑的高度,方便一些身高较矮的人群使用,同时可以对输液软管进行有效的固定,防止周围人群触及到;并且移动方便,可以按照病人的需求移动到任意的位置上,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板;11-第一支撑块;111-第一凹槽;12-第一滚轮;13-第一支架;2-支架装置;21-第一支撑杆;22-第一弯曲杆;23-第一弹簧;24-第二弹簧;3-气缸装置;31-气缸;32-第二支架;33-推动杆;34-第一横杆;35-第二横杆;36-第一斜杆;37-第三支架;4-握持装置;41-第一竖板;42-第四支架;43-第三弹簧;44-第二弯曲杆;45-握持杆;46-第三横杆;5-夹持装置;51-第一竖杆;52-第四横杆;521-第三凹槽;53-第四弹簧;55-第五弹簧;56-固定杆;561-第四凹槽;57-第六弹簧;58-夹持杆;581-第五凹槽;59-第二竖杆;50-第七弹簧;6-注射装置;61-静脉针;62-输液软管;63-流量调速器;64-滴壶;65-穿刺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架装置2、位于所述支架装置2右侧的气缸装置3、位于所述支架装置2左侧的握持装置4、位于所述支架装置2右侧的夹持装置5及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注射装置6。

如图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块1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下方的第一滚轮12及位于其上方的第一支架13。所述第一支撑块11设有四个,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块11的下表面设有第一凹槽111,所述第一凹槽111呈半圆柱体状。所述第一滚轮12设有四个,所述第一滚轮1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111内且与所述第一支撑块11轴转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13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13的另一端呈水平状。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装置2包括第一支撑杆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左侧的第一弯曲杆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下方的第一弹簧23、位于所述第一弯曲杆22左侧的第二弹簧24。所述第一支撑杆2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杆21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第一支架13的上端顶靠在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左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撑杆21可以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弯曲杆22呈弯曲状,所述第一弯曲杆22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2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曲杆2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弯曲杆22可以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一弹簧23呈竖直状,所述第一弹簧23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4设有四个,所述第二弹簧24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2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1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2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弯曲杆22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气缸装置3包括气缸31、位于所述气缸31上方的推动杆33、位于所述气缸31右侧的第二支架32、位于所述推动杆33上方的第一横杆34、位于所述第一横杆34下方的第二横杆35、位于所述第二横杆35左侧的第一斜杆36、位于所述第一横杆34上方的第三支架37。所述气缸31的下表面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32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32的另一端与所述气缸31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气缸31起到固定作用。所述推动杆33呈长方体,所述推动杆33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推动杆33的下端与所述气缸31连接,使得所述气缸31带动所述推动杆33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4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横杆34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杆34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34的右端设有第二凹槽341,所述第二凹槽34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横杆35呈水平状,所述第二横杆35的右端与所述推动杆33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杆35的左端与所述第一斜杆3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6呈倾斜状,所述第一斜杆36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斜杆36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一支撑杆21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三支架37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3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架37的上端呈水平状。

如图1所示,所述握持装置4包括第一竖板41、位于所述第一竖板41左侧的第四支架42、位于所述第四支架42左侧的第二弯曲杆44、位于所述第二弯曲杆44左侧的握持杆45、设置于所述握持杆45上的第三横杆46、设置于所述第四支架42上的第三弹簧43。所述第一竖板4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板41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第一竖板41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右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支架37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竖板41的右表面上且与其滑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竖板41可以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所述第四支架42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竖板4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支架42的另一端呈竖直状且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左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3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4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支架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4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四支架4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弯曲杆44呈半圆环状,所述第二弯曲杆44的两端与所述第四支架4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握持杆45呈弯曲状,所述握持杆45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弯曲杆4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46呈水平状,所述第三横杆46的右端与所述第四支架42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横杆46的左端与所述握持杆45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夹持装置5包括第一竖杆51、位于所述第一竖杆51右侧的第四横杆52、位于所述第四横杆52下方的第四弹簧53、位于所述第四弹簧53右侧的第五弹簧55、位于所述第五弹簧55下方的固定杆56、位于所述固定杆56下方的第六弹簧57、位于所述第四横杆52右侧的夹持杆58、位于所述夹持杆58上方的第二竖杆59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竖杆59上的第七弹簧50。所述第一竖杆5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竖杆51与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1.5~2度,所述第一竖杆51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竖板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52设有四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夹持杆58的上下两侧,所述第四横杆52呈长方体,所述第四横杆52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横杆52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杆5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横杆52的右端设有第三凹槽521,所述第三凹槽52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四弹簧53呈竖直状,所述第四弹簧53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支架3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5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四横杆5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五弹簧55呈竖直状,所述第五弹簧55的上端与所述第四横杆5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五弹簧55的下端与所述固定杆5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56呈长方体,所述固定杆56的右端设有第四凹槽561。所述第六弹簧57呈竖直状,所述第六弹簧57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横杆3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六弹簧57的上端与所述固定杆5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固定杆56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夹持杆58呈长方体,所述夹持杆58水平放置,所述夹持杆58的左端设有第五凹槽581,所述第五凹槽581呈长方体状,所述夹持杆58与所述第四横杆52滑动连接,所述夹持杆58与所述第四横杆52相互配合可以夹持住药瓶。所述第二竖杆59呈长方体,所述第二竖杆59的下端与所述夹持杆5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50的右端与所述第二竖杆59固定连接,所述第七弹簧50的左端与所述第一竖板41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注射装置6包括静脉针61、位于所述静脉针61上方的输液软管62、设置于所述输液软管62上的流量调速器63、滴壶64及穿刺器65。所述静脉针61与输液软管62连接,所述流量调速器63用于调节所述输液软管62内药液的流量,所述滴壶64与输液软管62连接,所述穿刺器65与输液软管连接,所述穿刺器65能穿入到药瓶内。所述输液软管62穿过所述第二凹槽341,所述滴壶64顶靠在所述第一横杆34上,所述输液软管62穿过所述第四凹槽561,所述穿刺器65顶靠在所述固定杆56上。所述流量调速器63、滴壶64均为现有技术,为目前市面上使用较多的滴壶及流量调速器,故其具体结构再次不再赘述。如图1所示,所述本发明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使用时,首先握住握持杆45将其移动到需要的位置上,即患者的身旁,然后启动气缸31,使得推动杆33向下移动,然后第一横杆34向下移动,使得第一支撑杆21向下移动,此时第一弯曲杆22发生弯曲,所述第一弹簧23及第二弹簧24被压缩,同时可以向下移动握持杆45,使得所述握持杆45、第二弯曲杆44、第一竖板44向下移动,同时使得所述第一竖杆51、第四横杆52向下移动,然后握住第二竖杆58向右移动,使得所述夹持杆58向右移动,直至所述夹持杆58脱离所述第四横杆58,然后将药瓶放入到第三凹槽521内,然后将夹持杆58重新夹持在第四横杆52之间,并且向左移动,直至所述夹持杆58将药瓶夹持住,同时所述第七弹簧50使得所述夹持杆58可以稳固的夹持在第四横杆52之间,然后将穿刺器65穿过药瓶的瓶塞,使得药瓶内的药液进入到输液软管62内,所述固定杆56顶靠在穿刺器65上,所述滴壶64顶靠在所述第一横杆34上,然后使得握持杆45向上移动,直至所述第一竖板41及第四横杆52及夹持杆58恢复到初始高度,然后将静脉针61对患者进行穿刺注射,然后患者可以推动本发明到合适的位置上休息,从而可以对药瓶进行有效的固定,并且可以调节其高度,同时可以对输液软管62进行有效的固定,并且移动方便。至此,本发明机电一体化医疗输液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