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74145阅读:7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与传统的沉降实验仪器相比,该装置结构设计紧凑,简单便于控制,可以避免因操作时间延续导致的实验误差,并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下一工序所需的实验样品,为试验者的后续工作带来许多便利。通过本装置桶体附有的刻度获得上清液沉降高度和沉淀物厚度,经虹吸管、可移动式精细水阀和塑料器皿分别得到测上清液透光率和沉降产率矿样。该装置不仅适用于实验室中煤泥水的相关处理试验,也可以用于微细粒矿物自然或疏水聚团沉降试验。
【专利说明】
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细矿物聚团分选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微细矿物处理过程中,由于颗粒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和羟基组使溶液中的颗粒表面荷大量的同性电荷,增加了颗粒间的静电斥力,阻止了颗粒间的聚团沉降,因此,在矿物加工领域,微细矿物的聚团沉降处理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焦点,利用聚团沉降设备来研究这一问题也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手段。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利用简单的量筒或沉降瓶来实现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但是,这不仅使得工作效率低,而且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所以,借助具有多功能的仪器来研究微细矿物聚团沉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实验室处理微细矿物聚团沉降所使用仪器方面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的聚团沉降装置是这样实现的,本装置采用带有刻度的桶体和虹吸管为主要结构,其操作过程主要是:置桶体于铁架台上,将加入相关离子或表面活性剂并搅拌均匀的微细矿物悬浮液转移至桶体中,静置所需时间,微细粒矿物于桶体(4)内发生聚团沉降,通过桶体附有的刻度可获得上清液高度以及沉淀物的厚度,利用可移动式精密水阀(6)或虹吸管(2)可得到测上清液透光率的试验样品,将沉淀物收集到底层的既可嵌在桶体上也可移出桶体的塑料器皿(5)中。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6](I)本实用新型所需微细矿物样品较少,不仅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也解决了因试验样品数量有限带来的困扰。
[0007]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紧凑,运行可靠,且已操作。
[0008](2)本实用新型采用带有刻度的桶体,可解决常用沉降仪器未设刻度问题,这不仅缩短了试验时间,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
[0009](3)本实用新型采用虹吸管和可移动式精密水阀,可避免试验过程中上清液与沉淀物难以及时分离问题,这不但减小了试验系统误差,而且便于控制取测上清液透光率矿样的高度。
[0010](4)本实用新型底部采用塑料器皿收集沉淀物,可避免沉淀物从桶体上部取出的问题,这使得操作过程进一步方便,此外,给试验下一个工序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聚团沉降装置的结构图
[0012]图2为聚团沉降装置的俯视图
[0013]图3为桶体的三视图
[0014]图中所示标记清单如下:
[0015]1、铁架台2、虹吸管3、桶体盖子4、桶体5、塑料器皿6、可移动式精密水阀7、10ml烧杯8、250ml烧杯9、止回阀
【具体实施方式】
: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做进一步说明:
[0017]图1为聚团沉降装置的结构图
[0018]图2为聚团沉降装置的俯视图
[0019]本装置采用带有刻度的圆柱型桶体,上部附有虹吸管,下部设有塑料器皿,首先将塑料器皿5安装至桶体4上,将事先配制好的微细矿物悬浮液矿样装入筒内,用桶体盖子3将桶体4封上,上下颠倒数次,使得矿样保持均匀混一的分散状态,静置所需要时间后,通过桶体4设有的刻度读取上清液高度和沉淀物的厚度,然后打开桶体盖子3,经小孔将虹吸管2放入到桶体4内,根据沉淀物的厚度调节精密水阀6的高度,打开精密水阀6,一定量的上清液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导管引流至烧杯8,该矿浆可用来测上清液透光率;也可通过控制虹吸管2上设有的止回阀9直接抽取一定高度的上清液至烧杯7中;最后,沉淀物被收集到塑料器皿5中,可将塑料器皿5从桶体4移出,这部分沉淀物矿样可用于测微细粒矿物沉降产率。
【主权项】
1.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包括:铁架台(I);虹吸管(2);桶体盖子(3);桶体(4);塑料器皿(5);可移动式精密水阀(6); 10ml烧杯(7); 250ml烧杯(8);止回阀(9);其特征是:微细粒矿物于桶体(4)内发生聚团沉降,通过桶体附有的刻度可获得上清液高度以及沉淀物的厚度,利用可移动式精密水阀(6)或虹吸管(2)可得到测上清液透光率的试验样品,将沉淀物收集到底层的塑料器皿(5)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聚团沉降装置,其特征是:塑料器皿(5)既可嵌在桶体上,也可移出桶体。
【文档编号】G01N15/04GK205665141SQ201620273572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李伟荣, 闵凡飞, 刘令云, 陈军, 廖祥磊, 肖敏, 刘春福, 彭陈亮, 杜佳
【申请人】安徽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