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利记博彩app

文档序号:16955591发布日期:2019-02-22 22:2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利记博彩app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为调整出风方向,更好地送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大导风板和小导风板,大导风板一般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可关闭或打开出风口,小导风板一般位于大导风板的内侧,调节出风方向和出风区域。

但目前的空调室内机中,小导风板一般仅能绕其轴线转动,使得小导风板的运动范围有限,无法很好地进行导风。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增加内板体运动的位置和提升内板体的导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其前侧下部形成有出风口;

内导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包括:

内板体,内板体形成有自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横向端部向外横向延伸的滑柱;

至少一个内转臂,至少一个内转臂的第一端枢接于内板体上,第二端与内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以通过内转臂带动内导风板绕转动轴转动;

壳体横向端部内侧形成有限定内板体运行路径的滑轨,内导风板配置为通过至少一个内转臂带动绕转动轴转动的同时,内板体通过滑柱沿滑轨滑动,以将内板体调整为不同的导风位置。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风道,设置于壳体内部,与出风口连通,用于将空调室内机内部的空气导向出风口;

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风道的上壁;

滑轨临近出风口横向端部,并在由后向前方向上呈倾斜向上延伸。

可选地,滑柱为两个,两个滑柱分别由内板体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横向两端向外横向延伸,且两个滑柱相对设置;

滑轨为两个,两个滑轨分别形成于壳体横向两端内侧,且两个滑轨相对设置。

可选地,内转臂为两个;

内板体临近横向两端相对的两个位置分别形成有一个缺口,内转臂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缺口枢接于内板体上,且内转臂与内板体的枢接处相对于内板体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更加临近内板体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

可选地,滑轨为直线型或曲线型。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外导风板,位于内导风板外侧,配置为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外侧,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外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风道的下壁。

可选地,外导风板包括外板体和连接于外板体内侧的至少一个外转臂;

至少一个外转臂与外导风板的转动轴连接。

可选地,外转臂为两个,两个外转臂分别连接于外板体内侧临近横向两端的位置。

可选地,内板体配置为在制热模式下运动至第一位置,外板体配置为在制热模式下转动至打开出风口的位置,处于第一位置的内板体和将出风口的气流向下引导。

可选地,内板体配置为在制冷模式下运动至第二位置,外板体配置为在制冷模式下运动至打开出风口的位置,处于第二位置的内板体将出风口的气流向前方或上方引导。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在壳体上形成滑轨,在内板体上形成滑柱,并将内板体与内转臂枢接,使得内导风板在绕转动轴转动的同时,内板体可沿滑轨滑动,将传统的内板体的单一转动方式调整为内板体的转动和滑动的运动,丰富了内板体的运动轨迹,能够实现内板体更好的位置变化,从而能够实现内板体的更多导风方式,提升内板体的导风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临近风道的上壁,滑轨临近出风口横向端部,并在由后向前方向上呈倾斜向上延伸,如此限定滑轨的位置和内导风板转动轴线的位置,可保证内导风板绕转动轴转动时,内板体调整的位置可实现向下导风、向上导风、向前导风或向前上方导风,增加室内机的送风模式,提升送风效果和用户的送风体验。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外形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导风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导风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内导风板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以及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内导风板处于与图1不同的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外形结构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内导风板15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内导风板15的局部示意图。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可以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室内机10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蒸发器17和风机18。室内机10与室外机(未示出)一同构成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实现对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

壳体的顶部形成有进风口10a,进风口10a处可布置有进风格栅11,进风格栅11处可布置有滤尘网(未示出),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清洁进入室内机10中的空气。壳体的前侧下部限定有沿横向方向(即图2所指示的横向方向)延伸的出风口。壳体可为横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

壳体一般包括用于承载蒸发器17和风机18的骨架12、罩设在骨架12前侧的前面板13及位于骨架12横向两端的两个端盖14,两个端盖14及前面板13将蒸发器17和风机18封闭于前面板13和骨架12构成的空间中。

蒸发器17用于与从进风口10a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换热风(具体地,制冷时为冷风,制热时为热风)。蒸发器17优选为覆盖风机18的前方和上方空间的三段式翅片蒸发器。

风机18优选为轴线方向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贯流风机,用于促使空气从进风口10a流至蒸发器17处,并将与蒸发器17换热后形成的换热空气流至出风口处,再吹向室内。

壳体的内部设置有与出风口连通的风道19,风道19用于将热交换风从蒸发器17处引流至出风口处,使得换热风从出风口吹出,以实现室内环境的制冷/制热。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出风口处的内导风板15,内导风板15包括内板体151和至少一个内转臂153,该至少一个内转臂153的第一端枢接于内板体151上,第二端与内导风板15的转动轴(未示出)连接,内导风板15通过该至少一个内转臂153带动绕转动轴转动。

特别地,内板体151形成有自其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横向端部向外横向延伸的滑柱152,壳体横向端部内侧形成有限定内板体151运行路径的滑轨101,内导风板15配置为在绕转动轴转动的同时,内板体151通过滑柱152沿滑轨101滑动,从而使得内板体151在发生转动的同时发生滑动位移,也即是说,内导风板15绕转动轴转动的同时,内板体151沿滑轨101滑动改变内板体151与内转臂153的角度,使得内板体151呈现更加多样化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内板体151更好地对出风口的气流进行不同方向的引导。

其中,内板体151的长度方向即是指横向方向(如图4和图5所示),内板体151的宽度方向根据内板体151的长度方向进行确定。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利用曲柄滑块原理,在内板体151上形成滑柱152,壳体上形成供滑柱152滑动的滑轨101,内导风板15绕其转动轴转动的同时,内板体151沿滑轨101滑动,将传统的内导风板15的单一转动方式调整为内板体151的转动和滑动的运动,丰富了内板体151的运动轨迹,能够实现内板体151更好的位置变化,从而能够实现内板体151的更多导风方式,提升内板体151的导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板体151可形成有两个滑柱152,两个滑柱152应分别由内板体151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横向两端向外横向延伸,且两个滑柱152相对设置;相应地,壳体上可形成有两个滑轨101,两个滑轨101分别形成于壳体横向两端内侧,且两个滑轨101相对设置。

滑轨101的形状可为直线型或曲线型,内导风板15的转动轴线临近风道19的上壁,滑轨101临近出风口横向端部,也可理解为,滑轨101临近出风口的横向边缘,滑轨101可由后向前呈倾斜向上延伸,前后方向为图1所指示的方向。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内导风板15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如图6所示,图6示例性地给出了内导风板15运动的三个不同位置,内导风板15绕轴心A转动的同时,内板体151沿滑轨101滑动,使得内板体151的运动不再是单一的以轴心A转动的扇形区域,内板体151的运动位置更加灵活和多样,增加内板体151的导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转臂153为一个,内板体151临近横向端部的位置形成有一个缺口15a,内转臂153的第一端穿过该缺口15a枢接于内板体151上。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内转臂153为两个,内板体151临近横向两端相对的两个位置分别形成有一个缺口15a,内转臂153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缺口15a枢接于内板体151上。本实施例中,参见图4至图6,内转臂153与内板体151的枢接处B相对于内板体151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更加临近内板体151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通过在内板体151上形成缺口15a,使得内转臂153穿过缺口15a与内板体151枢接,避免内转臂153连接于内板体151横向端部外侧而增加内导风板15所占空间,从而为下述的外导风板的外转臂提供避让,保证外导风板的顺畅转动。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内导风板15的运动可通过电机(未示出)进行驱动,具体地,室内机10可包括一个电机,该电机设置于壳体的横向一端,与临近的一个内转臂153连接,通过内转臂153带动内导风板15的转动,内导风板15转动的同时,内板体151沿滑轨101滑动,使得内板体151呈现多样化的运动轨迹,增强内板体151的导风效果。在替代性实施例中,室内机10可包括两个电机,两个电机分别设置于壳体的横向两端,两个电机分别与对应的内转臂153连接,通过内转臂153带动内导风板15的转动。

如图4所示,内转臂153的第二端形成有横向延伸的连接轴153a,连接轴153a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连接轴153a可为D型轴,使得连接轴153a与电机的输出轴紧密连接,避免连接轴153a在电机的输出轴的轴孔中打滑。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外导风板16,外导风板16位于内导风板15外侧,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

外导风板16包括外板体161和连接于外板体161内侧的至少一个外转臂162,该至少一个外转臂162与外导风板16的转动轴连接。一般地,外导风板16可配置为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在空调制冷/制热运行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导风板16可转动至打开出风口的一定位置,外板体161不参与导风,仅通过调节内导风板150的转动位置,利用内板体151进行导风。在一些可替代性实施例中,外导风板16也可转动至使得外板体161参与导风的位置,以通过该位置处的外板体161与内板体151配合调整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出风范围。在空调不工作时,外导风板16转动至使得外板体161完全关闭出风口,以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出风口,并使得室内机10的外形更加美观。

如图2和图3所示,外转臂162可为两个,两个外转臂162分别位于外板体161内侧临近横向方向上两端的位置,以保持外板体161转动的稳定性。如前所述,内板体151上形成有缺口15a,内板体151的内转臂153穿过缺口15a与内板体151枢接,避免内转臂153连接于内板体151横向端部外侧而增加内导风板15所占空间,从而为外导风板16的外转臂162提供避让,保证外导风板16的顺畅转动。

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通过调整内导风板15的位置可将出风口的气流向下方、前上方或正前方引导,实现出风气流方向的调整。

如图1所示,在制热模式下,内导风板15由对应的电机驱动转动,内板体151转动的同时沿滑轨101滑动至第一位置,外导风板16受控地转动至打开出风口的一定位置,外板体161不参与导风,处于第一位置的内板体151由后向前呈向下倾斜的状态,内板体151的下表面参与导风,可将出风口的气流向下引导,使得风向下吹,因热空气密度较小具有上升趋势,尽量将热风向下吹,能够增强制热效果。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7所示,在制冷模式下,内导风板15由对应的电机驱动转动,内板体151转动的同时沿滑轨101滑动至第二位置,外导风板16受控地转动至打开出风口的一定位置,外板体161不参与导风,处于第二位置的内板体15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参与导风,将出风口的气流向前方引导,因冷空气密度较大具有下沉趋势,尽量将冷风向前或向上吹,能够增强制冷效果。

另外,本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内导风板15还可运动至使得内板体151呈由后向前向上倾斜的位置,处于该位置的内板体151可将出风口气流向上引导,使得风向前上方吹,此时,风上扬吹出,不会吹到用户,但也不会影响制冷/制热性能,实现不吹人的送风效果,避免用户被风直吹引起不适,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空调进行制冷或制热时,均可采用不吹人模式。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